- 朱涵瑜;姜常本;
上驳是导管架制造中具有潜在风险的关键性步骤。本文以工程观点阐明上驳的准备、实施和应急措施。论述了滑道系统、运动系统和压载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要求,除提出上驳过程的静力分析外,文章还根据计算模型,讨论了滑道、导管架和下水驳的强度计算方法。
1988年0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孟信;
船舶失事沉没后,在水下的沉坐状态往往与沉没地点的水深、船型、破损进水部位、载重量和载货种类的重量密度等有关,而且状态也不同。从事打捞工程的技术人员,要依据不同沉坐状态的沉船,采用不同的打捞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在打捞工程的施工技术上,极大倾度沉船打捞的难度较高。其中,在水下把沉船扶正又是工程中最困难和复杂的。本文从总结实践经验着手,经初步整理,提出沉船在水下扶正的有关计算方法。
1988年01期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铁云;沈伟琴;
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近海钢质固定平台受碰撞时的承载能力。从塑性力学极限理论中的上下限定理的对偶原理出发,作者提出用对偶变分原理求解圆柱薄壳极限载荷的新理论,提出用逐步逼近-惩罚线性规划求解空间刚架的极限载荷的新方法。作者也推导了变截面、线性运动强化材料的两端刚固梁的力-位移计算公式。最后全面地综合分析和计算了平台结构受碰撞时的三种变形(腿柱局部变形,腿柱总变形及整个平台的变形),从而获得平台的塑性变形能。本文为设计师进行固定平台的碰撞直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和有效的计算方法。
1988年01期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德彬;徐继祖;
本文基于自激振动理论,推导得出在冰排荷载作用下平台动力分析的计算公式,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并依据渤海海冰的强度特性,对渤海早期建造的某导管架平台在冰排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复核,计算的结果可以说明现场观察到的情况。
1988年01期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黄企洲;王文质;陈俊昌;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汕尾、港口两站的历史台风增水资料作校验,计算了107个(1949~1983年)台风在核电站海滨处引起的台风增水。从中每年挑出一个最大值构成台风增水的年极值样本序列,用P-Ⅲ型曲线,弓贝尔分布等四种方法计算了不同重现期的台风增水值,后以P-Ⅲ型曲线的计算值作为最终结果。并通过与站址附近历史台风暴潮灾害的调查资料,大亚湾两侧某些站不同重现期台风增水值的计算结果,以及假想台风的台风增水计算值三个方面的比较论证了本文提出的核电站海滨处不同重现期的台风增水值的可靠性。
1988年01期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期锦;
采用不规则波对斜坡式防波堤进行了试验。不仅对入射波、反射波的波谱进行了分离,而且模拟合成了入射波、反射波的波形。明确了不同特征波的反射率也不同;反射波与入射波比较,波高分布有变化且波数减少,周期变长。将入射波、反射波的波形叠加后得到的合成波形与实测合成波形吻合较好,验证了波形分离方法的正确性。
1988年01期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苏伟东;钟声扬;左其华;
本文对亚临界流条件下方阵群桩上的阻力与升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条件下,群桩总阻力小于孤立单桩阻力之和,其变化与群桩总桩数,桩距均有关,对于升力,本文认为应视为一随机过程。
1988年01期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炳祥;
本文以文献[7]提出的浅水海浪的周期模式为基础,引进水流的影响,构成一推算设计波周期的公式。检验的结果说明,由式(6)所示的公式是有用的。所提公式,就所检验的数据言,于水深、波高(H_(1/3))与周期(T_(1/3))分别为3.45~30.0米、1.45~9.15米与5.8~14.8秒范围内给出较现有公式为好的结果。
1988年01期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文;蒋文诰;
本文对中国海域内各个海区海水温差能的理论蕴藏量和可开发利用量分别进行了细致的估算。理论蕴藏量采用了两个估算方法:一是采用实测的表层和深层的海水温度差;一是采用推算的或实测的海洋净得太阳辐射能量。对两种估算结果进行了讨论。然后根据卡诺循环来估算可开发利用量的上限。计算过程中,根据各个海区的海水深度、季节性海水温度变化等情况,对它们的蕴藏量和可开发利用量做出了相应的推论和估算值。
1988年01期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孙翠琴;朱祖祺;耿修文;
本文论述了一个单浮筒贮油系统模型的规则波和不规则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贮油船的纵摇具有线性应答特性,而且刚臂和浮筒的约束对其影响甚小,因此与切片理论计算结果十分吻合。(2)6根锚链中,以与波向成180°夹角的1~#锚链受力最大。(3)由于水深和试验方法的不同,本文中不规则波试验得到的统计值与文献[2]中的统计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1988年01期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1988年01期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宝松;
<正>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专业委员会于1986年5月25日至29日在江苏江阴召开学术讨论会,这是继大连、上海、靖江、烟台和厦门会议以来,该会组织召开的第六届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44个单位9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8篇,编印了学术论文摘要汇编。会上交流讨论46篇,反映了自上届学术会议以来我国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科技活动深入开展的生动局面。会议论文目录附表。会议期间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了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着重研究了上级学会关于专业
1988年01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